杨洁篪外长在联合国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适应问题专题会上的发言 |
2007-09-24 00:00 |
主席先生, 各位同事: 气候变化是重大的发展问题,攸关各国的国计民生,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的共同繁荣。国际社会应以深远和宽广的眼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联合国在气候变化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举行的气候变化问题高级别会议表明,国际社会支持联合国继续在气候变化领域发挥领导作用,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主席先生, 本次会议应通过充分和民主讨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凝聚各方共识。中方希望会议在以下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完成《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指标,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也应根据自身国情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积极措施,尽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 维护公约确立的基本框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气候合作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应继续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基本框架。中方也欢迎其他相关倡议和机制开展务实合作。它们应成为公约框架有益的补充。 平衡推进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应同等重视。应重视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在此过程中,不能单纯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更不能把应对气候变化的任务全部推向市场。 主席先生, 适应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方主张在适应问题上开展务实合作,加强各国能力建设。中方愿就此强调以下几点: 一、着眼长远,促进可持续发展。各国应将适应气候变化作为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将适应问题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本着共同发展的伙伴精神,根据公约原则,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 二、加大投入,提供充足的适应资金。应尽快启动议定书的适应基金,并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开放。应更加完善全球环境基金和清洁发展机制的运作,使发展中国家更易受益。还应扩大适应资金来源,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支持。 三、依靠科技,加强技术合作与转让。国际社会应积极探讨建立有效的技术推广机制,降低成本,加强信息交流、技术转让和共享,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环境友好型技术。要努力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国际合作。 主席先生, 中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已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执政理念,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1991年至2005年,中国累计节约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18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的比重从1990年的76.2%降至2005年的69.1%。 --1980年至2005年,中国植树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亿吨,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吨,减少毁林排放二氧化碳4.3亿吨。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累计少生3亿多人,相当于每年少排12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等。 为适应气候变化,中国不断增强在农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防灾备灾,减少灾害性天气事件的损失。 --中国将力争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 --中国将力争实现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等。 中国的努力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组成部分。中国将根据公约和议定书,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更大贡献。中国还愿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近,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提出了“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倡议。中国愿与各方一道,将该倡议落到实处,促进亚太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中国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建设一个和谐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谢谢主席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