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与发言 常驻团活动 中国与联合国 English
  首页 > 新闻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刘振民大使在联大“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挑战”主题辩论会上的发言

2007-08-01 00:00

  主席女士: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关系到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我们共同的未来。如果说气候变化已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那么中国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是一个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们认为,各国应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取得共识:

  第一,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人类改变工业革命250多年以来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也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对富国的“奢侈排放”应予限制,对穷国的“生存排放”和“发展排放”应予保障。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同等重要。各国需要以历史的观点、现实的角度和积极务实的态度加强国际合作。

  第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仍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框架和有效机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是国际合作的基础。发达国家应切实承担起应尽的历史和现实责任。当前,一方面要推动关于长期合作行动的对话取得进展,另一方面要确保《京都议定书》下关于2012年后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指标的谈判取得成功。

  第三,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应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也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国际社会在推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要重视增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抵御灾害性气候事件的能力。

  第四,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提高技术水平,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从各国经验看,技术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社会不仅要加强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的合作,还要加大现有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这些技术。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超越短视、狭隘的商业利益的政策,支持尽早落实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技术转让的规定,建立切实有效的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机制。

  主席女士,

  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本着对本国人民负责、对全人类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中国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取得了重要进展。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7%,相当于累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护等又净吸收了50亿吨二氧化碳。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3亿人,相当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其对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今年六月初,中国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下称《国家方案》)。中国政府还设立了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国家方案》确立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提出了重点领域的减缓和适应措施,要求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大力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适应能力、加强科技开发和研究能力、提高公众意识、完善管理体制。

  《国家方案》还明确了一系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任务,包括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将工业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水平、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中国《国家方案》英文本已在会场散发,我们希望各方对其多加了解,也愿就此与各方加强交流。

  主席女士,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近年来,国际舆论比较关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但忽视了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1%这个基本事实。目前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还比较低,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但中国仍有2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和2200多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口,城乡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为改善13亿人的生活水平,中国的“发展排放”难免会有所增加。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生产的商品为世界各国享用,而中国却承受着“转移排放”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希望,各方在关注中国的排放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两个因素。

  中国政府决心努力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污染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期待着得到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我们呼吁各方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实现互利共赢。

  谢谢主席女士。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