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与发言 常驻团活动 中国与联合国 English
  首页 > 中国要闻
国新办举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 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

2023-09-26 22:16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孙业礼: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发布会将介绍和解读这本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白皮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实现路径和世界意义,展现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和贡献,呼吁各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白皮书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总共两万两千字。其中,正文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一、人类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二、解答时代之问,描绘未来愿景;三、扎根深厚历史文化土壤;四、既有目标方向,也有实现路径;五、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

白皮书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个语种发布,由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分别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了解白皮书的内容,我们邀请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先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先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先生,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先生,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赵峰涛先生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王毅先生介绍白皮书的有关情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部长王毅:

各位来宾,各位同事,朋友们,

很高兴今天同大家共同见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的发布。

白皮书是一部系统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思想内涵和生动实践的重要文献,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举措。希望白皮书的发布,能够帮助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更加全面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远意义,更加明确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伟目标。

各位朋友,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十年前,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深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以大国大党领袖的宽广战略视野、卓越政治智慧和强烈使命担当,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转折关头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在变乱交织之际为国际合作凝聚了强大共识。

十年来,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擘画、亲自推动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到行动,从萌发到壮大,在风云变幻中坚守人间正道,在危机挑战中勇毅前行,取得举世瞩目的实践成果,也展现出引领时代的思想伟力。

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日臻完善。从国事访问到多边峰会,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就这一重大理念进行系统阐述,把国际社会的认知不断引向深入,逐步形成了以“五个世界”为总目标,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追求,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根本路径,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重要依托的科学理论体系。

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实践硕果累累。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中国已经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明确支持,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不久就获得多国积极响应。在卫生健康、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领域,习近平主席也提出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为妥善应对全球挑战、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智慧力量。

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共识日益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连续六年写入联大决议,并多次写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获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认识到,这一理念反映了追求和平、正义、进步的心声,汇聚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对于推动各国团结合作、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各位朋友,

春华秋实,十载有成。过去十年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把握历史规律、推动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世界历史发展到21世纪,人类日益打破地理、民族、文化的界限,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近年来我们虽然遭受了贸易战、新冠疫情、地缘危机的困扰,但全球化大潮仍然在曲折中奔腾向前,世界经济的大海没有也不会退回到孤立的湖泊河流。各国人民深刻认识到,面对愈演愈烈的全球性危机,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也没有谁能包打天下,只有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才能跳出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退、秩序与混乱的历史周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全球治理的正确方向。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旧思维,早已无法适应21世纪的新现实。国际社会强烈意识到,要避免新的冷战,走出文明冲突的困境,国际关系理论必须进行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主张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防止文明冲突,以生态建设呵护地球家园,为国际关系理论开辟了崭新范式,也为全球治理改革贡献了中国智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坚持和平发展,致力合作共赢的应有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自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载入中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充分说明,中国致力于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传统大国的现代化道路,将和平发展作为我们的战略选择。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国将把自身发展寓于各国共同发展之中,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更强动力,作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竞争日趋激烈,冷战思维沉渣泛起,强权霸凌行径危害日深,恐怖主义、网络攻击、跨国犯罪、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持续上升,人类社会又一次走到了何去何从的关键当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我们必须答对的考卷。两次热战、一次冷战殷鉴不远,阵营对抗、零和博弈没有前途。惟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世界各国人民希望所在。光明不会自动到来,未来需要携手开创。

我们要为持久和平凝聚更大合力。关键是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要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使世界多极化进程更加平等、更加有序。要反对搞阵营对抗和排他性小圈子,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我们要为普遍安全创造有利环境。关键是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重视彼此合理安全关切,反对肆意扩大军事同盟、挤压别国的安全空间。要更好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加快提升生物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对话合作,共同做好风险防范。

我们要为共同发展注入更强信心。关键是引导维护全球化正确方向,反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抵制保护主义、单边制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要推动发展问题重回国际议程的核心,让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国际分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下个月,中方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们愿以此为契机与各方共谋发展大计,共谱合作乐章。

我们要为文明互鉴提供不竭动力。关键是坚持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价值观不应当成为政治工具,更不能变成对抗武器。要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反对鼓噪所谓“民主和威权”二元对立,反对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夯实各国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我们要为生态保护采取更多行动。关键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要坚持走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携手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各位朋友,

再过两天就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谨在此向大家致以节日的美好祝愿!中秋月圆寓意团聚与和谐,寄托了中华文明“四海一家”的天下情怀,也彰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共生”的时代精神。我们愿同各方一道,和衷共济、携手同行,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旗帜,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美好世界。谢谢大家!

孙业礼:

谢谢王毅先生。下面进入答问环节,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着眼世界未来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理念,我们也看到,习近平主席还针对周边国家提出亲诚惠容,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正确义利观等等,为各领域的外交工作提供了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您如何来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指引作用?谢谢。

孙业礼:

这个问题请王毅先生回答。

王毅:

你提的问题很重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如果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代表人类前进方向的时代潮流,那么面向周边国家的亲诚惠容理念、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正确义利观等就都是汇成这一时代潮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迄今提出的一系列外交理念倡议思想上一以贯之,实践上一脉相承,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也彰显了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使命担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面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市场成为世界市场,历史成为世界历史,国际社会成为“地球村”。同时,很多人都会询问:这个世界究竟是某个国家的实力地位说了算,还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说了算?国际秩序是由个别国家来定义,还是各个国家共同来治理?现代化是少数国家的特权,还是所有国家正当的权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解答这些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要明确各国无论大小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应当承担应尽的责任,都享有公平的权利。人类社会应当是和平共处、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懈追求的总目标。这一重大理念体现在中国外交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及共建“一带一路”,这些都反映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一起为人类进步和现代化进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相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象征光明和未来旗帜的引领下,中国的朋友和伙伴将会越来越多,中国能为世界做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谢谢!

海峡时报记者:

有人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破坏生态环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下一个十年,如何解决这些关切并将绿色发展作为优先事项?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

谢谢您的提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已经深入人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以及新领域合作取得显著进展,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按照习近平主席“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等重要宣示精神,我们坚持把绿色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在政策体系方面,出台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及生态环保、能源合作、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政策文件;在伙伴关系方面,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实施绿色丝路使者等合作计划;在务实合作方面,中资企业参与投资建设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力发电等一大批清洁能源项目,在建设肯尼亚蒙内铁路等项目时修建动物通道等设施,为共建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建“一带一路”项目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是不是绿色发展,我想,共建国家最清楚,当地民众最有发言权,事实永远比口水更有说服力。在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面前,诬蔑、抹黑绿色丝绸之路的杂音不值一驳,假借环保旗号抹黑干扰共建“一带一路”的图谋不会得逞。我们将继续与共建国家深化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更好保护环境、促进发展、造福人民。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夯实绿色发展合作基础,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入对接,推进重大合作项目落实见效。二是大力拓展绿色发展合作空间,完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围绕基建、能源、交通、金融、科技、标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共谋绿色发展。三是持续强化绿色发展能力建设,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长久之策,提高对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帮助共建国家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内生动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近年来,中联部举行了多场全球性的政党高层会议,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各种各样区域性的政党交流和双边政党对话也十分活跃。我们想问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推进呢?谢谢。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像您观察到的那样,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十分活跃,这凸显了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塑造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表明政党力量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不可或缺。

——我们致力于引领前进方向,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凝聚政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参与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各种全球性政党盛会,多次和其他国家政党领导人深入交流,发出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诚挚呼吁,激发各国各类政党携手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我们致力于广交深交朋友,为开创国际交往新格局凝聚政党力量。我们在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党关系的同时,不断务实推进同发达国家政党的机制化交往,在现有的地区和国际机制框架下创新开展各种政党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各个层面的双多边政党活动,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各国政党政要和各界人士通过不同方式向我们表达了一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愿望。

——我们致力于深化务实合作,为促进世界发展繁荣凝聚政党力量。我们持续通过政党交往合作,助力疫情防控、经济复苏、减贫脱贫、粮食安全、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政党共商机制,推动政党交流推动搭建工商界对话平台,努力实现共同繁荣。

——我们致力于交流思想理念,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凝聚政党力量。在这个进程中,积极回应各国政党的期待,主动“请进来”和“走出去”,全面系统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享治党治国经验,学习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共同提升领导和治理能力。我们致力于推动政党领导和影响下的社会组织开展人文交流,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实现高水平发展。

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和世界各国各类政党一道,继续加强党际交流互鉴,共同做国家发展方向的引领者、现代化新路径的开拓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和实践者。谢谢!

巴布亚新几内亚信使邮报记者:

贫穷是全球发展的障碍,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人口生活在贫困中,中国帮助缓解这些国家贫困的方法是什么?谢谢。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赵峰涛:

谢谢记者朋友。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习近平主席始终关注全球减贫事业,全球发展倡议更是把减贫列为八大重点领域之首。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与全球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始终做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和持续贡献者。我们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实施民生示范项目,推广减贫经验。中方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了6000多个民生项目,有效提升了当地可持续发展能力。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菌草技术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30多个国家建成运行,减贫示范合作项目让贫困农村走上了致富之路。

二是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带动沿线地区减贫。“要想富,先修路”,是中国减贫经验的重要方面,强化互联互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方向。10年来,倡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带动4000万人摆脱贫困。中巴经济走廊亮点纷呈,埃塞俄比亚拥有了东非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跨海大桥让天堑变通途,圆了当地民众百年之梦。

三是广泛汇聚发展资源,推动发展减贫。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宣布整合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并增资至40亿美元。在倡议框架下,中方金融机构提供了100亿美元的专项资金;高质量共建全球发展项目库,汇集突破了200个项目,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是共享治国理政经验,推介智力减贫。中国注重授人以渔,通过教育培训、智库交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减贫经验,先后为160多个国家培养了近2000万名发展人才,特别是聚焦职业教育的“鲁班工坊”,在20多个国家培养了大批新型工匠。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为加速落实联合国2030年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期一批境外合作项目陆续建成运营,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广泛好评。请问十年来,我国的境外合作项目取得了哪些进展?在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下一步又如何进一步推动境外项目合作?谢谢。

丛亮:

十年来,我们坚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遵循市场原则、国际惯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协同推动境外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比如,中老铁路安全稳定运营21个月,发送旅客超209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2536万吨,并实现与中欧班列的联线贯通。又如,雅万高铁开通运行,给印尼民众出行带来诸多便利,将有力释放当地经济发展潜力。再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自中远海运入股后,货物吞吐量从2010年的88万标准箱增加到2022年的500多万标准箱,综合指标重回世界十大航运枢纽之列。还如,中巴经济走廊启动以来,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升级改造项目运行良好,瓜达尔港共建取得重大进展。同时,我们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医院、学校、供水设施等民生工程,也受到当地民众广泛欢迎。

境外合作项目给东道国带去了有效投资,促进了增长、传播了技术、增加了就业、改善了民生。比如,中老铁路工程带动老挝11万人就业,帮助当地修建近2000公里道路、水渠,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又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创造1.3万个工作岗位,对当地每年直接经济贡献达到3亿欧元。再如,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巴基斯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工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巴方直接创造15.5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我国同14个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共同推动第三国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坚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与合作国有关方面加强政策、机制和项目对接,持续打造优质标志性工程和推动“小而美”项目,深入推进基础设施、民生项目等重点领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让合作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谢谢!

巴基斯坦城市新闻网记者: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我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人文交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作用?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怎样的挑战?谢谢。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您可能已经注意到,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茶文化主题的物质文化遗产首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然这也是我们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贡献中国智慧的一个最新案例。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加强人文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因为人文交流重视的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这种精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因,这种精神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哲学理念也是非常相契合的。因此,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构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支柱。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世纪疫情也在跌宕反复,和平的赤字、安全的赤字、治理的赤字等都给国际人文交流造成了阻碍,构成了挑战。

习近平主席也是高度重视国际人文交流,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的进步与文明。中国也积极开展人文交流,目前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文物、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与25个国家签署了防止文物非法进出境政府之间的合作。这十年,我们还与世界各国合作举办了500多个文物进出境展览,中国的文物专家还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希瓦古城、柬埔寨吴哥窟等6个国家11处开展了文物古迹保护和修复,我们还与24个国家开展了44项联合考古工作,已经促成了1800多件流失文物回归祖国。中国今年还发起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同时成立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举办了“欢乐春节”“茶和天下·雅集”等全球文化品牌活动,实施“你好!中国”入境旅游促进计划和文化丝路计划等。这些工作都大大促进了国际的文化、文物、旅游的交往,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中国政府努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为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作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将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为促进世界和平合作、传承发展人类智慧和文明,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谢谢!

孙业礼:

谢谢李群先生,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彭博新闻社记者:

美国将于11月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习近平主席是否会出席会议?中方在开展元首外交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多边外交的作用?

王毅: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我们从不缺席中方参与的重要多边论坛。关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的安排,我们正在与各方保持沟通,会适时正式发布消息。

你提到多边外交,多边外交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当然也是开展元首外交的重要平台。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多边外交,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们对全球治理的态度,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倡导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因为我们认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阵营对抗,反对强权政治,就必须要坚定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全球的事务要由大家商量着来办,治理的成果也要由大家一起来分享。

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也就是今年年底预定召开的这次会议,应该成为促进合作的大舞台,而不应该是挑起对抗的角斗场。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APEC重要成员,中方愿意顺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为今年APEC的成功发挥建设性作用。当然,我们同各方也都期待,美方能够意识到作为东道主的职责,展现应有的开放、公平、包容和担当,为会议的顺利举行创造更好的条件。谢谢。

孙业礼:

谢谢王毅先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