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大使在安理会“深化人道主义公共和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公开辩论会上的发言 |
2023-09-14 12:20 |
主席先生, 我欢迎哈萨尼外长主持会议。感谢麦凯恩主任、科恩先生和米巴赫先生所作通报。 人道主义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能够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识。国际社会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弘扬国际人道精神,团结公共和私营部门以及民间社会等一切力量,加大投入,共迎挑战,不断改善有关国家和地区人道状况。我愿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要保持人道投入。当前全球人道形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根据今年6月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发布的报告,全球3.6亿人需要人道援助,人道资金缺口高达430亿美元。许多地区妇女和儿童难以获得及时救助,饱受饥饿、流离失所之苦,令人痛心。 本次会议倡议公共和私营部门开展人道合作,这可以成为扩大人道融资的有益补充。长期以来,跨国公司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市场获益巨大,他们有责任帮助有关国家解决人道困难,为民生福祉作出更多贡献。同时,发达国家政府援助是国际人道融资的主渠道,他们做出的资金承诺应该及时、足额兑现,不能因私营部门的参与而减少政府投入、放下政府责任。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冲突地区和国家,人道资金被随意削减,加剧当地人道困境。这种情况不应该发生。 第二,要坚持人道基本原则。开展人道行动要遵守联合国宪章和联大46/182号决议,坚持人道、中立、公正和独立原则,尊重受援国主权、法律和风俗习惯。公共和私营部门机构性质不同,但在开展国际人道援助时,都要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不应在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更不应该借此谋取政治私利。少数国家动辄打着民主、人权的旗号,削减甚至暂停对阿富汗等国的人道援助,这样的做法只会让无辜平民受害,加剧经济社会危机,违背人道主义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安理会围绕人道准入问题争议不断。我们主张不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更不能让专业的问题政治化。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立足当事国国情,找到有效办法,确保人道物资快速、安全、无障碍的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第三,要建立平等高效的伙伴关系。开展人道援助归根到底要让受援国受益,要把受援国人民是否欢迎作为衡量成效和成败的标准。人道机构在确定援助重点、模式和项目时,不仅要同主要援助方沟通,更要多听取受援国政府和当地各方的意见。私营部门参与人道行动,要发挥比较优势,更加贴近当事国实际需要。事实证明,切实提高受援国的发言权和代表性,人道行动实施的效率会更高,针对性会更强,最终的效果也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人道援助过度集中于个别国家,刚果(金)、索马里、海地、南苏丹和萨赫勒等国家和地区资金严重不足,这样的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要推动联合国人道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公平合理分配资源,帮助所有有需要的国家。 第四,要统筹推进人道与发展。部分国家的人道危机根源于本国经济形势恶化、气候变化威胁上升、能源粮食危机等因素。这些问题说到底都是发展问题。要从根本上减少人道需求,摆脱对人道援助的依赖,还是要靠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国际人道行动开展数十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人道形势始终未得到根本缓解,这值得认真反思。 中方认为,必须超越人道援助传统手段,重视经济发展路径;必须超越短期帮扶,寻求长期固本之策;必须超越外部输血,增强自身造血能力。人道行动要同当事国发展战略有效对接,在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发展、教育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私营部门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促进贸易、投融资合作,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人道援助同可持续发展更加紧密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非法单边制裁严重影响当事国公共部门提供医疗、教育、粮食供应等基本服务,干扰私营部门贸易、投资、经营等正常活动,成为影响公共和私营部门开展人道合作的最大障碍。国际社会应共同敦促有关国家立即解除单边制裁,消除负面影响,为国际人道行动创造良好条件。 主席先生, 习近平主席日前在北京会见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时指出,中国是国际人道主义事业的积极拥护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中方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希望和世界各国一道,实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互利共赢,为加强全球治理和人道主义问题治理提供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继续积极参与多双边人道救援行动,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 谢谢主席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