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与发言 常驻团活动 中国与联合国 联合国会议文件 走进中国 English
  首页 > 会议与发言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江帆在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关于各国人口经验一般性辩论的发言

2007-04-10 00:00

  主席先生:

  中国代表团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各位代表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对发展的影响介绍中国的情况。

  过去30年,中国取得了人口类型转变和经济快速发展两大奇迹。首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全国少生4亿多人,使中国13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在1996年超过了70岁。中国在21世纪初已经跨入了低生育、低增长、高寿命的国家行列;其次,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保持了年均9.6%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增长了11倍。

  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和人口转变,使得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变。中国的年龄结构变化既与很多国家具有相似性,同时又具有突出的特点。相似性主要是与很多国家一样,年龄结构转变是死亡率和生育率转变的结果;突出的特点是这种转变的急剧性,以及与其他的社会经济变化共同导致的年龄结构不规则性。

  2005年11月1日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亿人,达到1.0045亿,占总人口的7.7%。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总人口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加234万人,年平均增长2.64%。老年人口增长率远高于总人口增长率,人口结构在迅速老龄化。2030年以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0-14岁少儿人口数量。与世界各国的对比表明,中国将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显著的“人口红利”。有研究表明,中国近20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被认为有15%是“人口红利”的贡献。1990年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66.7%,总抚养比达到50%,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时期。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70.1%,预计到202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一直维持高达70%的比例,总抚养比低达37-45%。到203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降低到66.3%,总抚养比上升到50.9%,“人口红利”时期结束。因此,以总抚养比低于50%作为“人口红利”的测量,那么中国的“人口红利”时期长达40多年。在巨大的劳动力规模和廉价的劳动力价格的条件下,中国的经济将可能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中国不会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

  主席先生,

  尽管中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转变降低了“人口抚养比”,为中国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人口环境,但是中国的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三大高峰。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仍然隐含着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预测表明,在今后十几年,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每年将净增800-1000万。在未来25年,中国人口将增长10%,增加1.35亿人口。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未来20多年持续的“人口红利”时期,为不断增长的规模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提供就业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挑战。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流动迁徙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贫困人口结构趋于多元,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老龄化趋势构成了另一个严峻的挑战,社会保障面临空前压力。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中国多数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养老保障体系,农村老年人依然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尽管中国政府近年来作出了很大努力,不断建立、健全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但是在可预见的将来远不能缓解老龄化的压力与挑战。此外,老年人贫困现象目前在中国城市和农村都存在,其中农村老年人中的贫困现象更为严重。促进社会公平和消除贫困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

  主席先生,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政府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思路转变,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谢谢大家!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