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团长成竞业大使在2006年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 |
2006-04-10 00:00 |
首先,请允许我对你担任本届裁军审议委员会主席表示祝贺。我们高兴地看到,裁审会经过两年的沉寂,又得以重新开始新一轮审议工作。这无疑为各国认真探讨如何进一步推进核裁军、核不扩散和常规领域建立信任措施提供了重要契机。我相信,凭借你的经验和才干,你一定能引导本届会议取得积极结果。中国代表团期待着与你和各国代表团就此进行充分合作。 主席先生, 自裁审会上一轮3年期审议以来,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其中既有喜也有忧。事态的发展表明,不论是解决传统安全问题,还是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都需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通力合作,需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等多边机制的有效作用。 核裁军是本届裁审会的重要议题。近年来,该领域的进展乏善可陈,并且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和担忧的动向。中国代表团认为,为推动国际核裁军进程,国际社会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全球战略稳定是核裁军的基础,有关国家应停止研发、部署破坏全球战略稳定的导弹防御系统,不将武器引向外空。 二、两个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应进一步削减核武库,并遵循可核查、不可逆的原则,为最终走向全面、彻底核裁军创造条件。 三、核武器国家可考虑在遵循“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核裁军中间步骤。 四、有关国家尽快签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使之早日生效。条约生效前,继续维持暂停试至关重要。 五、裁谈会应尽快就工作计划达成一致,并就核裁军、对无核国家安全保证、“禁止生产核武器用裂变材料条约”和防止外空军备竞赛问题开展实质性工作。 六、核武器国家应尽早就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缔结国际法律文书。实现上述目标之前,核武器国家应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中国一贯倡导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在核武器的规模和发展方面始终采取极为克制的态度,从不参加核军备竞赛,始终奉行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中国恪守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前暂停核试验的承诺。中国签署了已开放签署的各项无核武器区条约相关议定书,并积极支持世界其他有关地区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努力。 主席先生, 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武器扩散。核武器扩散问题应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为此,我们主张: 一、各国奉行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谋求国际关系的改善,尊重彼此安全利益,努力营造有利于防止核武器扩散和解决有关扩散问题的国际和地区安全环境。 二、切实维护和加强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其完整性、权威性应得到维护,有效性和普遍性应得到加强。无论是核武器国家还是无核武器国家,都应该忠实履行各自的条约义务。 三、在国际法框架内,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致力于防止核武器扩散。有关举措应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对话而不是施压寻求问题的妥善解决。 四、平衡、和谐地处理防扩散与和平利用核能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尊重各国和平利用核能正当权益的同时确保实现防扩散目标。双重标准无助于国际防扩散努力。 五、遵循多边主义原则,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他有关国际组织的作用,在各方充分参与的基础上民主决策,以确保核不扩散的公正性、合理性和非歧视性。 主席先生, 常规武器领域建立信任措施,有助于增进国际和地区安全与稳定。我们认为,该领域的建立信任措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不减损各国的安全为前提。只有将增进各国普遍安全作为前提和基础,相关倡议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和参与。 第二,遵循因地、因时制宜、求同存异的原则。常规裁军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地区的差异,决定了在这方面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模式。区域性建立信任措施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参考,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应强加于人。 第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当前条件下,可探讨各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军备应控制在合理水平、安全合作不针对第三国等原则性问题,以进一步凝聚共识,为展开具体的信任措施讨论奠定基础。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过去20多年中,中国裁军近200万,裁减范围之广、幅度之大为国际军控与裁军史所少见。 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区域裁军和建立信任措施合作,与周边邻国达成一系列协定和共识。在“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亚信”等框架内,中国还与有关国家一起不断做出新的尝试。 主席先生, 作为唯一的多边裁军审议机构,裁审会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改进裁审会工作方法应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办法应有助于加强而非削弱裁审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代表团希望通过各方深入讨论,进一步挖掘裁审会潜力,使其为推进多边军控继续做出有益贡献。 谢谢主席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