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与发言 常驻团活动 中国与联合国 English
  首页 > 中国与联合国 > 经济与发展 > 科技创新
中国科技通讯(第19期)

2013-12-05 01:20

  专刊:中国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介

  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深入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中央和地方抢抓机遇、科学决策、通力协作的重要体现。

  1985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鼓励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科技园区。1987年底,中央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完成了《关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建议在中关村建立科学工业园。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火炬计划,明确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该计划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政策激励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应运而生,成为国内首个以“高技术、新技术”为特征的产业开发区。1991年和1992年,国务院先后批准各地建立了5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拉开了中国高新区全面发展的序幕。

  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冲击,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国家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这期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武汉东湖三个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也翻开了国家高新区发展建设的新篇章。此外,国务院还根据形势需要,加快了省级高新区的升级工作,在1997年批准陕西省杨凌、2007年批准浙江省宁波高新区升级后,2009年以来先后有51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至此,国家高新区达到105家,实现了新的产业布局。

  2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努力践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伟大论断,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和政府的结合、中央与地方的结合,创新资源迅速聚集,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创新成果大量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共进,在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充分发挥了标志性的引领示范作用。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为主要基地和平台,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先导。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主要特色体现在:

  1. 立足改革,探索建立新型科技工业园区。

  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通过体制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把制度创新放在与技术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积极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开创性地建立了有利于激活科技和创新要素新机制、新模式,营造了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国家高新区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探索有利于确立企业主体地位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促进企业成长、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和制度。在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结合、人才吸引和培育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探索,大力培育各类创新创业促进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体系,有效地满足了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遵循“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适应科技创新规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了机构精简、人员精干、依法行政、高效服务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探索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新机制,以种子基金、创业投资、贷款担保、上市融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为做大产业、做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建设了一批从事研发合作、技术转移、服务外包、国际商务等的国际化发展服务平台,集聚了一大批外资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创业投资机构,努力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良好服务。

  2. 激励企业创新,带动地区经济增长。

  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科技投入水平最高、新技术新产品及专利产出最多、高新技术企业比重最大的区域,在二十年的发展中,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发展新型研发组织,培育新兴业态,大力建设创新载体,全面构建高新技术转移转化通道和产业化平台。

  2012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达2749.1亿元,占全国企业R&D支出的35.6%;高新区全部研发投入占其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2012年国家高新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25万件,占全国的19.6%,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107.5件,是全国平均水平(11.4件)的9.4倍。国家高新区在关键前沿技术开发、重大产品与装备制造、国际技术标准创制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高端技术和产品,在高效能计算机、高性能宽带信息网、人工非线性晶体、纳米材料和印制、基于MEMS传感器、智能机器人、中文信息处理、量子通信、人用禽流感疫苗、3G/4G技术及标准、燃料电池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相继获得重要突破,开辟了产业发展新方向。据统计,全国高新区已聚集了73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441家技术转移机构,17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732家具有国家资质的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形成了50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大批促进科技创新的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国家高新区是培育我国创新创业力量的重要载体。这里已经形成了1.3万多家规模超过亿元的企业,近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千家上市企业的企业群体,2012年新注册企业近6.5万家,华为、中兴、联想、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中联重科等企业已经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大企业(集团)。北京中关村的芯片设计、上海张江的集成电路制造、武汉东湖的光通讯、深圳的通信设备等产业集群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

  3. 坚持科学发展,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生力军,结合中国国情开创了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带动区域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导力量。

  国家高新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提高。2012年,国家高新区总收入实现165690亿元,出口创汇3760.4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8.4%;上缴税费9580.5亿元。全国有12家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30家超过20%,其中2家超过50%。

  国家高新区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高效产出,土地利用效率、投资强度和效益均处在先进行列。文化创意、研发外包、健康管理等新兴业态不断在国家高新区内涌现,大批节能、环保科技成果率先得到运用,成为“十城千辆”(即每年10个城市、每个城市发展1000辆新能源汽车)、“十城万盏”(即选择10个城市、每个发展万盏以上LED照明灯)、“金太阳”(即光伏发电产业示范)、“三网融合”(即实现电信网、广播网和互联网功能综合及信息资源共享)、“智慧城市”等工程的先行示范。

  4. 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国家高新区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体制机制,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之中,形成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国家高新区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国家高新区通过搭建全球人才交流平台,大力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先后出台了近百个针对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的专项政策和计划。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家高新区,25个国家高新区成为国家 “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园区内共有172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截止2012年,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达1269.5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223.6万人,占到高新区从业人员的17.6%。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51%,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55.8万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3万人,8.2万名留学人员在高新区从业。国家高新区2012年新聘用了45.9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载体。

  国家高新区在科技、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形成了“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高新区精神。形成了“支持创新、鼓励创业”,“科技创造财富、科技富民强国”的高新区文化。国家高新区的精神和文化激励了一大批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企业家迅速崛起。不断壮大的创业者和企业队伍已成为我国经济创新发展中的社会基础,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了在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政府科技和产业政策的成功,反映了科技活动融入地区产业发展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反映了符合国情的科技政策对激发科技界的创造力和中国本土企业家精神的显著作用,也为新兴经济体国家较快地形成产业竞争力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和创新实践。

  (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2013年10月)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介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博奥生物、中星微电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近41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所属院所为代表的国家(市)科研院所206所;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

  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超过3600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达到20%,比上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企业缴税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60%;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56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企业利润总额1730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出口230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0%;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900亿元,同比增长25%。

  (来源:www.zgc.gov.cn,2013年10月)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介

  1988年10,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009年12月,获国务院批准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该示范区发展了四个方面的新兴产业,成为其他地区产业发展的示范。

  光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东湖高新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在光通信、激光、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等领域的一批企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2012年区内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收入1927.34亿元,同比增长32.92%,占示范区总收入的38.50%。

  生物产业:2012年开发区生物产业实现收入401.12亿元,同比增长32.78%,占示范区总收入的8.01%。重点发展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生物制造、健康服务和生物能源六大领域的产品、技术和服务。

  环保节能产业:2012年,新能源环保产业完成收入654.02亿元,同比增长28.50%,占示范区总收入的13.06%。形成了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高端装备制造:2012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完成收入634.51亿元,同比增长24.68%,占总收入的12.68%。区内企业生产的高速船舶已占国内市场的70%。区内企业研发的高性能网络数控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区内聚集了施耐德、山推、光谷机电、南瑞通用、江汉油田、武锅阿尔斯通、武重等一批重点企业。

  (来源:www.wehdz.gov.cn,2013年10月)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介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全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和通信、光伏与半导体照明、电力设备与能源技术、电子元器件、汽车、软件与服务外包、生物制药、创新型服务业等八大产业集群。相继被列为国家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新基地。

  通讯产业: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和生产商英特尔公司设立西安移动通信研发中心,全球第一大无线芯片厂商美国高通公司建立技术支持中心,手机设计制造龙头企业锐嘉科和闻泰技术研发及运营中心项目相继落户西安。近年来区内正形成了以华为、中兴、神州数码、上海龙旗、展讯通信、摩比天线、研祥科技、诺基亚、西门子、海天天线、西电捷通、宇龙等300多家通信类企业为代表,以NEC、富士通、及几家中国电信研究机构为支撑的通讯产业集群,特别是随着3G技术商用步伐的加快,西安高新区有望成为全国第二大通信产业基地。

  光伏与LED:先后引进了世界500强美国GE公司与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合作共建的半导体照明研发生产基地项目、陕西光伏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项目、国内最大LED照明生产企业东莞勤上光电的西部区域研发工程中心和LED产品制造中心项目、烽火光伏500MW太阳能硅片切割生产线项目等。目前,全区拥有应用材料、华新丽华、华晶电子、理工晶科等80多家企业,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到2015年,园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将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半导体照明产业将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培育5-10家具有核心技术、产值过10亿元龙头企业。

  (来源:www.xdz.com.cn,2013年10月)

  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介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保定高新区形成了以新能源与能源装备产业为特色,以软件、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为补充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2012年全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1.7亿元,同比增长2.6%;区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19%;工业总产值8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923万美元。工业生产总值、总收入、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等在全市居领先水平。

  以发挥新能源与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势为基础,2006年,保定市提出建设“中国电谷”发展战略,依托高新区,打造中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平台。目前,保定•中国电谷在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六大产业领域保持集聚优势,相关企业170多家;英利、国电联合动力、天威、中航惠腾等光电、风电、输变电知名企业保持同行业领先地位,并带动形成中国电谷光电、风电两大完整产业链条。

  (来源:www.bdgxq.gov.cn,2013年10月)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