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看西藏变化 |
2008-04-13 00:00 |
新华网 拉萨4月13日电(记者德吉、边巴次仁)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雪域高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经济、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生活、教育等方面的数字对比,雪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晰可见。 ――财政收入:1988年西藏地方财政收入打破“零”的记录,到去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3.14亿元。 ――医疗卫生:西藏人口平均寿命由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35.5岁提高到67岁;孕产妇死亡率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00/10万降低到2006年的247.49/10万。西藏目前共有卫生机构1343个,卫生技术人员9095人,其中执业医师4270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2.64个和3.20人。西藏所有农牧民已参加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合作医疗。 ――人口和社会保障:旧西藏人口增长缓慢,广大老百姓基本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200多年间,人口长期徘徊在100万人左右。1953年西藏地方政府申报的西藏人口为100万人,200年间仅增约5.8万人。根据最新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7年末全区总人口为284.15万人,比上年净增加3.15万人;藏族人口总数比西藏自治区成立前翻了一番;目前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城镇人数达到33万多人。 ――教育: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目前,全区73个县已全面完成“普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63个县达到国家“两基”验收标准,“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2%,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8.2%、90.7%、42.96%和17.4%,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76%。 ――社会生活:旧西藏地方政府统计,1950年的西藏约90%的人口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如今,除少数牧区外,西藏所有的家庭都有固定的住房,旨在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于2006年起西藏开始实施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已让11.4万户、57万多农牧民迁入新居。去年,西藏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788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1131元。根据2006年的统计,西藏民用汽车保有量达14.3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5.2%,按当时总人口281万人计算,西藏每20人就拥有1辆私车。
――经济和社会发展:旧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农业发展缓慢。2007年,西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1.7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11千公顷;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2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去年,共接待游客4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增长73.3%,相当于全区GDP的14.2%,比上年增长了4.6个百分点。 ――交通、邮电、通信: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去年西藏公路总通车里程48611公里,比上年增加3798公里。旧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通讯,去年年末西藏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4.2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5.5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2部/百人。 ――民主权利: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了西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翻身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人民享有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已成为西藏自治区干部的主体。据西藏自治区组织、人事部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32987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74.39%。 ――文化:国家已累计投入7亿多元用于西藏的文物保护工程,维修开放了14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2008年,还将投入5.7亿元对22处文物古建筑进行维修。目前全区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大批艺术新秀脱颖而出。 [Learn More about China's Tib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