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与发言 常驻团活动 中国与联合国 联合国会议文件 走进中国 English
  首页 > 专题 > 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加、墨、埃塞四国
“共同谱写中美关系的新篇章”--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六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演讲

2003-12-09 00:00


  希尔斯大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很高兴出席今天的晚宴。感谢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中贸易委员会和美中论坛、亚洲协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百人会、外交关系委员会、美国商会、美中政策基金会的盛情款待。新老朋友济济一堂,我感到很愉快。

  再过三周,我们将迎来中美建交25周年。不久前,我到过中国杭州,漫步在当年中美谈判上海公报的刘庄八角亭边,面对波光荡漾的西湖,不禁感慨万千。

  近百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曾共同抗击法西斯,也曾有过严重对立。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以其远见卓识和非凡魄力,开启了长期封闭的中美关系大门。我对他们充满敬仰之情。

  中美建交25年来,两国关系历风雨而前行。在座各位致力于中美友好,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所有为中美友好关系作出贡献的朋友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今后中美关系的走向,我想是诸位最为关切的。去年江泽民主席访问贵国,今年胡锦涛主席两次会晤布什总统,都明确表达了中方的态度,这就是继续改善和发展同美国的关系。

  纵观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来中美关系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结论。

  第一个结论: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从1949年到1971年,中美敌对23年,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从1972年到现在,中美交往32年,尽管有曲折,但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好处。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时,两国贸易几乎为零,美国政府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破例允许美国公民回国时可带回100美元中国制造的商品。现在,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

  第二个结论: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

  这首先表现在中美经贸合作的互利和双赢上。美国企业给中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给美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中国企业还给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大量价廉物美的消费品。

  今天,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投资国,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所以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内生产总值在25年内年均增长9.4%,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基本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多家落户中国。

  中国加快发展,将给中美关系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例如,中国居民购买私人汽车热的兴起,旅游带动航空业的发展,已给美国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实惠。中国从美国进出口大量的大豆、小麦和棉花等农产品,为美国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相信,中国完全有可能在未来20年乃至更长时间里,继续保护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4万亿美元以上。这将给美国资本和企业提供多么广阔的舞台和成长的空间。

  当然,中美合作的基础和利益还表现在其他诸多领域。

  总之,要开放,不要封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开放,才能进步和发展。这是中国人民从历史中懂得的道理。当然,开放是相互的,中国将继续扩大对美国的开放,同时也希望美国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开放,包括高科技领域。

  第三个结论: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美合作,已经并将继续对亚太地区和国际局势的稳定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根据“平等合作,双向互利”的原则,中美建立了中长期反恐交流与合作机制。近来中美和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综观世界近代史,大国之间合作的深厚基础在经济,在国家利益,而并非意识形态。中美两个大国的合作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只要以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就完全能够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这是人类超越意识形态差别、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大国合作的一个富有世界意义的创造。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时代潮流和国际局势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其一,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互补性和互利性增强。按照经济比较优势的原则,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人才流动,往往跨越国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独立发展。

  其二,随着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贫富悬殊、疾病传播、毒品泛滥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构成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严峻威胁。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光靠各国自身的努力不够,需要加强国际间的磋商和合作。

  其三,世纪之交,国际政治局势发生了冷战以后最为深刻的变化。由民族、宗教、领土、资源引发的争端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9·11”事件不仅严重冲击了美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关联越来越密切,任何国家往往难以单独实现其安全目标。只有加强国际合作,以互尊互信求安全,以平等互利求合作,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因素。

  其四,跨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而促进和平,不因文化的隔绝和歧视而导致冲突,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21世纪人类的命运。特别是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有益的和有害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精神文化产品,往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蔓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绪、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弘扬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消除道德危机,越来越需要国际间政府及民间的密切配合。

  国际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这些重大变化,势必导致国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关系的调整。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加强合作,不仅双方互有需要,而且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应共同肩负的责任。我们应当站在这样全局的高度,拿出战略勇气,不断推进中美合作关系的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双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摩擦。遇到分歧和矛盾,我们双方应保持冷静和理智,加强沟通、减少猜疑,求同存异、妥善处理,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从长计议,一定不要使中美友好合作的纽带撕裂。我们是朋友,不是对手。

  为发展中美两国建设性的合作关系,我们建议:

  一要继续加强两国高层往来和战略对话。

  二要推进两国经贸互利合作,并建立良好的解决双边问题的机制。

  三要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

  四要积极拓展两国民间的交流。

  中华民族历来珍惜和平,崇尚和睦。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自己。对外关系中,我们一贯主张以邻为伴、与人为善,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现在是、今年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最大的国情。现在中国GDP总量已占全球第六位,但人均GNP水平却排在第138位。我国还面临不容忽视的失业问题、贫困问题和发展不平衡问题等。这些事情,够我们忙的了。

  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中国就是发展了、强大了,也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

  女士们、先生们:

  为了使中美关系健康顺利发展,我们还必须处理好两国关系中核心和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台湾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是最高国家利益和不可动摇的原则。

  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就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我们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和平实现国家的最终统一。

  近年来,海峡两岸中国人交往越来越频繁,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据统计,去年两岸贸易额已达446亿美元,台湾在大陆投资累计额已达357亿美元,人员往来每年超过300万。仅在上海就有30多万台湾同胞常住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以致力中国人民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要租用包机经香港中转,运送台湾同胞回宝岛与亲人团聚。海峡两岸人民多么热切地盼望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我们真心诚意地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和平的努力。但是,我们的和平努力,一再受到“台独”分裂势力的挑战。他们打着“民主”和“人权”的旗号搞旨在“台独”的公投,使分裂活动更具欺骗性和危险性。对他们的“台独”行为,我们绝不会容忍。

  在这方面,美国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当年,美国为了维护“联邦乃是永久性的”的原则,宁愿付出沉重的代价。我相信,美国人民是不难理解我们坚定不移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和谋求国家统一立场的。

  众所周知,“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的基础,核心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当局搞“台独”、闹分裂,严重损害中美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利益,威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我们希望,美国政府妥善处理台湾问题,支持中国实现和平统一。

  女士们,先生们: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2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25年前,我们无法想象中美合作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广度和深度。现在,中国人民对美国的了解越来越多,学习英语的青少年有一亿二千多万。我的小孙子就喜欢看《米老鼠和唐老鸭》。我听说,美国的小朋友也爱看卡通片《花木兰》。青少年代表着国家和世界的未来。我相信,再过25年,中美友谊之花一定会绽放得更加姹紫嫣红,两国人民的友谊一定会世代相传!

  女士们,先生们:

  美国总统杰斐逊曾经说过:“我珍视历史,但更希冀未来”。让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中美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