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 |
2016-04-21 08:50 |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成功举行。峰会展示了各国追求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未来15年各国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指明了方向,成为全球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发展领域的核心工作。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南北发展差距拉大,国际发展合作动力不足,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等问题困扰国际社会。各国要携手将领导人的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认真推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发展,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助力各国经济转型升级,携手走上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提高全人类的福祉。 一、总体原则 ──和平发展原则。各国应秉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和平共处,共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努力为全球的发展事业和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营造和平、稳定、和谐的地区和国际环境。 ──合作共赢原则。牢固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建立全方位的伙伴关系,支持各国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和国际组织广泛参与全球发展合作,实现协同增效。各国平等参与全球发展,共商发展规则,共享发展成果。 ──全面协调原则。坚持发展为民和以人为本,优先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牢固树立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包容开放原则。致力于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构建包容性社会,推动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自主自愿原则。重申各国对本国发展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享有充分主权。支持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和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战略,采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措施。尊重彼此的发展选择,相互借鉴发展经验。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鼓励各国以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共同目标,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国情和各自能力开展落实工作,为全球落实进程做出各自贡献。 二、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 ──消除贫困和饥饿。贫困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首要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把消除贫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为消除贫困打下基础。 ──保持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根本出路。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推动工业化进程。统筹推进包容和可持续工业化和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入动力。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 ──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健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弱势群体在内的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实施最低社会保护,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制度,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维护每个人的生存尊严。 ──维护公平正义。把增进民众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消除机会不平等、分配不平等和体制不平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性别平等,推动妇女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权益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森林,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深化气候变化多双边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 ──有效利用能源资源。全面推动能源节约,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建立健全资源高效利用机制,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养绿色消费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 ──改进国家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改进政府治理方式,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改进社会治理手段。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商 |